AI在物流業使用率不足5%?
2019年雙十一越來越近,在消費者們琢磨著喂飽購物車、全球商業品牌爭奪流量與關注的同時,各物流企業也進入「備戰期」,海運、空運、陸運,倉儲、運輸、中轉,整車、零擔、快遞……這被視為一場物流業的集體大考。
面對這張考卷,過去10年,物流業交出了不錯的答卷。2009年到2018年,雙十一當天訂單量從26萬增長到了10.42億,包裹簽收時間從1-2周縮短到了2.6天,「爆倉」現象顯著減少。這份成績的背后,是物流行業遠不止10年的積累與發展。
現代物流在智能化、智慧化以前,物流業首先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。改革開放后,經濟快速發展,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物流從業者也從單一的公有制企業變得更加多元,私營、集體和個體進入行業,上世紀90年代,順豐、天天、宅急送等民營快遞企業出現。1978年到1999年,全國貨物運輸量從32億噸增長至129億噸。

進入21世紀后,我國加入世貿組織,進出口貿易大增,同時電子商務快速興起,物流業進入快速成長期。2000年到2013 年,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翻了3.3 倍,年復合增長率19%。
搭上資本、技術及政策的順風車,物流業實現了從傳統物流到現代物流的跨越轉變。新格局2014年,國務院發布《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》,提出要提升物流業標準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、集約化水平。
而在新經濟、新技術造就的風口下,互聯網帶來的技術手段和思維方式已經在物流行業掀起變革。以公路貨運為例,菜鳥、京東物流等電商衍生的平臺物流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;順豐、德邦等傳統物流企業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;也有福佑卡車等帶著科技基因出生的新興物流企業投身市場。
科技的影響顯而易見,以城際整車運輸為例,它有超過3萬億的市場,但小、散、亂現象嚴重,80%以上的運力是個體司機和中小車隊,卡車空駛率高達30%。
2015年前后,福佑卡車等一批科技物流公司進入市場,2016年,無車承運人政策出臺,2017年,無車承運人試點正式落地。在技術與政策的利好驅動下,交通部數據顯示,試點1年時間內,車輛里程利用率與傳統運輸模式相比提高50%,收貨時間由2-3天降低到幾個小時。
作為第一批試點企業之一,福佑卡車獨創性地開發了全球首款城際整車智能調度系統,用算法調度卡車隨機散跑,其運行數據顯示,算法調度下,車輛可以將9.6米廂車的月有效行駛里程從7,000-9,000公里提升至11,000公里甚至更高。新趨勢回歸本質,物流的最終目標是用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實現貨物交付。
面對人口紅利消失、能源成本上升、貨主需求個性化等挑戰,科技無疑是降本增效的最佳途徑,這也成為物流企業不斷加大技術投入的動力。
如今,大數據、云計算、自動化等技術開始在物流行業落地應用,但福佑卡車創始人兼CEO單丹丹曾在采訪中表示,當前AI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還不足5%。2019年6月,知名咨詢公司德勤也發布報告指出,2018年AI、無人駕駛技術在物流行業的采用率不足10%,預計在未來5年的使用率可以達到45%-50%。
2018年物聯網技術的采用率約20%,在5G等技術的推動下,未來5年使用率將接近80%。
物流的未來何去何從?馬云在《無處不在》序言中稱,未來,物流將從體力勞動變為腦力勞動,它不再是簡單的運輸業,而是高科技服務業。可以說,物流行業的「考試」遠未結束,在顛覆與被顛覆的浪潮中,物流企業真正面對的是一場智能競賽,在這場競賽中,唯有擁有科技創新和落地應用能力的企業才能最終脫穎而出。